专家教你10招如何正确服中药 - 媒体报道 - 江苏省中医院
  • 医院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概要
    • 党建文化>>
      • 医院文化
    • 医院领导
    • 组织结构
    • 院史沿革
    • 院务公开>>
      • 医院资质
      • 规章制度
      • 行风建设
      • 预决算公开
    • 美丽省中
    • 老年文化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习近平论中医
    • 紫东院区建设
    • 活动公告
    • 杏苑报
    • 媒体报道
    • 内部公告
  • 就诊指南
    • 科室专家>>
      • 内科
      • 外科
      • 名医堂
      • 医技
      • 妇儿
      • 针推
      • 多学科联合门诊
    • 门诊排班表>>
      • 专家一周排班表
      • 专病门诊排班表
      • 2017年膏方专家排班表
    • 服务流程>>
      • 门诊就诊流程
      • 急诊就诊流程
      • 住院指南
      • 体检指南
      • 医疗纠纷处理流程
    • 一站式服务
    • 医院导航
  • 名医堂
    • 综合介绍
    • 大医风范
    • 名医名片
    • 高级专家
  • 省中特色
    • 优势病种
    • 特色诊疗
    • 诊疗中心
    • 特色制剂
    • 省中膏方
    • 冬病夏治
  • 重点专科
    • 国家级重点
    • 省级重点
  • 教育教学
    • 新闻资讯>>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处室管理 >>
      • 机构设置
      • 工作职责
      • 公开目录
      • 规章制度
      • 计划总结
      • 发展规划
      • 数据统计
    • 继续教育>>
      • 项目管理
      • 远程教育
      • 论文论著
      • 基础管理
      • 量化考核
      • 其他专题
    • 人才培养>>
      • 国家“师承”工作管理
      • 国家“优才”工作管理
      • 江苏省“师承”工作管理
      • 江苏省“优才”工作管理
      • 江苏省青苗培养工程管理
      • 院“师带徒”学习班管理
      • 院“西学中”学习班管理
      • 院“周仲英师承”学习班管理
      • 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
    • 进修管理>>
      • 全院外出进修管理
      • 全院外来进修管理
      • 外来进修网上报名入口
    • 学术活动>>
      • 全院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专科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科普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外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 全院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管理
      • 全院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培训管理
      • 全院放射和辐射上岗培训管理
      • 全院参加市医学会经常性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参加市医学会刊授继续教育管理
    • 教学管理>>
      • 非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
      • 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
    • 名医工作室>>
      • 国医大师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江苏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流派工作室>>
      •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江苏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学会管理>>
      • 全院中医学会系统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全院西医学会系统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全院管理学会系统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医院推荐优秀人才和先进集体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对外交流
    • 图书馆管理>>
      • 通知公告
      • 文献资料查询
    • 基地管理>>
      • 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基地
      • 国家城市社区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 国家农村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 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 国家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 国家(江苏省)中医临床进修基地
      • 江苏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江苏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基地
      • 江苏省中医药继续教育政策研究室
  • 科研管理
    • 科技处
    • 临床研究院>>
      • 部门职责
      • 简介
      • 动态
    • GCP中心>>
      • GCP中心简介
      • 办事流程
      • 临床药理实验室
      • 临床专业科室
      • 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室
      • 工作动态
    • 伦理审查平台>>
      • 伦理审查体系
      • 伦理委员会
      • 研究利益冲突管理委员会
      • 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委员会
      • 受试者之家
      • 工作动态
    • 学科办>>
      • 优势学科
      • 重点学科
      • 学科动态
    • 中心实验室
  • 健康宣教
    • 医患交流
    • 病友之声
    • 健康知识
    • 老年养生
    • 杏林论坛
    • 药学服务>>
      • 药学信息
      • 合理用药
      • 药品不良反应
      • 神农识草
    • 公益活动
    • 公告
    • 报告厅(beta)
    • 省中TV
  • 党建平台
    • 党建动态>>
      • 最新动态
      • 基层党建
      • 活动信息
    • 党史学习教育>>
      • 主题活动
      • 支部共建
      • 学习感悟
    • 党务公开
    • 党风廉政
    • 党员管理
    • 总支之窗>>
      • 内科总支
      • 外科总支
      • 门诊总支
      • 药学总支
      • 机关总支
      • 综合保障总支
      • 离退休总支
    • 网上党校
    • 文明创建
    • 统战工作
    • 职工之家
    • 青年园地
专家教你10招如何正确服中药
发布日期:2015-10-12 11:26:56    作者:    访问次数:5821
  看中医,喝中药,中药的煎煮和服用对药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服用和煎煮的方法不正确,所服用的中药就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或疗效大打折扣,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坏作用。比如,治疗感冒的药一般煎开后5-10分钟就可以取汁服用,避免因为过分煎煮造成药物中挥发性成分的丧失影响疗效;一般说来补益性质的药需要久煎,这样才能煎出有效成分;再比如,有些药物因为或者贵重、或者需要后下、或者先煎等原因药师将其另外分装,但因为没听清要求而将一周甚或2周的某味药一次性煎煮了,就有可能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所以,辨证准确,药材质量好,最后还需要最后一道关----煎煮和服药的方法得当,才能真正起到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的作用。
  具体说来,以下一些做法需要在煎、服时予以注意。
  1、药材冲洗   大多数中药材都有灰尘和杂物,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杂物。如药材中有花、叶、果及肉类药材的,需要将其淘洗。当然、打碎的粉末状药材就不能冲洗了。
  2、煎煮容器的选用  现代家庭大多使用铁锅、不粘锅、不锈钢锅,但煎制中药最好不要选择这些器皿,首选用砂锅、砂罐来煎煮中药,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铅等金属容器。一些污染严重地区制造出来的砂锅也不宜用来煎制中药,因为在煎制过程中,这些器皿内的重金属会被药物中的生物碱或其他化学成分置换出来,被患者服入体内,影响健康。在家煎制中药时,提倡选择正宗的陶土药罐或未经污染地区出产的砂锅。
  3、火源的选择  很多人用电磁炉、电水壶等现代化的电器来熬中药,虽然电磁炉、微波炉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完全可以达到明火的热量,但中药讲究“水火共制法”,它们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在家自行煎制中药时,最好选择柴火、炭火或煤气灶点燃的明火。
  4、煎煮前浸泡   清洗后可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一些时间,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而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时间长些;夏天气温高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5、煎煮的水质和用水量  水质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对煎药用水,历代名医均有严格要求,如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就分为雨水、露水、雪水等五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我们虽无法像古人那样追求水质,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凉白开也可以。自来水可以加热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煎药,要晾凉以后才可以。许多家庭都在用大桶装的矿泉水,但对于煎药来说,矿泉水却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煎煮药材时加水量一般以淹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的如何首乌、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质地疏松的药材如蒲公英、藿香加水量只需淹没药材即可。但由于需要浸泡药材,一般是以浸泡后水面略高于药材为好开始煎煮。
  6、煎煮的先后次序  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时间也各有不同,有时需要特殊处理。标有“先煎”的药材如磁石、牡蛎、生石膏、生石决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物,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应先放入锅中煎约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煮得差不多时投入,只需煎沸几分钟即可。如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应该短一些,藿香、佩兰、薄荷等芳香类药物以及一些鲜药煎煮时间也要短些,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香即止。标有“包煎”的药材需用纱布包裹后煎煮,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7、煎煮火力与时间   一般药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药物保持微沸。如果是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等及芳香性药物如藿香、佩兰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如果是骨角类药如龙骨、贝壳类如牡蛎及补益药人参、白术等,一般在大火煮开后再用文火煎30分钟。还有一件事需要提醒的,一般中药是煎煮2次,取2次的药汁混匀后分开服用。但对于补益药或治疗慢性病的中药来说,最好将2次的药汁混匀后再煎煮一开,再分次服用更好。
  8、服用时间和次数   中药的吃法现在一般都习惯于一剂药服2次,早上饭前空腹服用,晚上饭后睡前服用,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药效的发挥。但也要灵活运用,病缓者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病急者可每隔4小时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如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失眠的药要在睡前服;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急重病则不分时间服。服中药还有次数的要求。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不致药入即吐。如治疗呕吐或药物中毒,每次服用的药量虽然不大,但要频服。一般的中药通常可分2~3次,在治疗尚未稳定的慢性病时我提倡每日分3次服用。在应用发汗、泻下药时,要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一般以得汗、得泻为度,不宜服用过频过久。
  9、服用技巧   服用中药汤剂有温度的要求。中医将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归入寒证,就要热服药汁,在煎药时需用旺火,煎沸8分钟左右,趁热服下,达到驱赶风寒、健脾温中的目的。而用寒凉药治热证,如肺炎、支气管炎、风热感冒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红、便秘等,宜凉服或冷服。对于一般的汤剂,如滋补类中药,温服即可。
  10、服用方法  如果药方中有人参时,应当将其另外单独煎煮,再同服,以免造成浪费;阿胶之类的含胶质类的药材另加清水熬融,再与其他药汁兑服;如方中标有“冲服”的,可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即可。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外,还要注意服药后的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服催吐药应嘱患者束紧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饮些温开水或生鸡蛋清。但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饮凉开水。

小链接:
1、临床中什么样的药物建议回家自己煎煮?
答:因为中药的不同煎煮、服用方法对疗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一些要求较高、治疗心情迫切的患者来讲,还是将中药带回家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煎药为好。其实,对于一些较重的病症、一些尚未稳定的病情来说,回家按法自煎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
2、什么样的疾病也可以选择代煎药和免煎颗粒。如果选择代煎药和免煎颗粒,您有什么建议给患者吗?
答:现代人都忙于工作生活,尤其是年轻人不但忙,还不会煎煮中药。所以现在医院或药店的现代煎药机就应运而生,应该说这个机器的出现帮助了不少现代人服用了中药。所以,一般说来在治疗慢性病稳定期、不重的急性病、一些较轻的病症的时候,可以选择代煎药回家服用,当然,免煎颗粒也是一种选择。免煎颗粒一般是每袋包装一天的剂量,冲服时一般一次冲开,分2次服用,后一次服用需要再加入少许开水以保持温度。医院代煎的中药一次以一周的量保存为好,最多不超过2周的量。可以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服用时一般以整袋放在热水中泡温后再服用为好,也可以将药汁倒出来微火加温再服,不提倡直接用原包装在微波炉里加温。
         登载于9月14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9月16日《江南时报》、9月23日《现代快报》等
Copyright 2012-2021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 reserved 江苏省中医院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55号    联系电话:025-86618472、86518612、86617141-20300/20130
技术支持:南京长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5011462号-1     江苏省互联网医院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