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9
2024-09
这里,传统疗法近百种且原汁原味,秋冬不少病适合! 探访省中医院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中心
2020年 4月,江苏省中医院在门诊四楼E区设立了传统特色疗法中心,团队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试运行一年半,吸引了来自省内外患者,辐射福建、甘肃、贵州等省。时值季节交替,中心迎来了就诊高峰,为何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广受青睐,该中心有哪些秘笈,9月20日上午我们走进中心进行探访。张先生今年50多岁,因长期伏案导致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多家医院诊治,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医生让其手术治疗 。“2020年 5月,经朋友介绍找到中心主任刘兰英,刘主任根据我的病情,采用雷火灸外加中药口服,手法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现在我定期来这里进行巩固治疗” ,当天上午,正在传统特色疗法中心治疗的张先生高兴地说。“我之前失眠很严重,是刘主任精湛的技术帮我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顽疾,我现在好多了”一旁正在治疗的黄女士感激地说。中医特色疗法历史悠久。据记载,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古人利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砭石疗法”。《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 药熨、敷药等外治法。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也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 。“我们致力于多发病常见病的应用,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临床表现,整合中医特色疗法,发扬中医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中医特色疗法植根于患者心中”中心主任刘兰英说。中医传统疗法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运用于临床中也遵循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可个性化治疗。为了方便病人集中区域治疗,医院结合专病+专家+特色疗法,采取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省中医院传统特色疗法中心可开展100多种传统疗法,其中三十余种中医特色疗法广受欢迎。中心主任刘兰英介绍,目前常用的特色疗法有:督脉灸、雷火灸、动力灸、热敏灸、脐灸、灯火灸、麦粒灸。拇指药罐、药酒涂擦、药棒穴位按摩、中药溻渍、中药热奄包。放血疗法、小针刀、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贴敷疗法。耳针、腕踝针、眼针、浮针。李女士今年32岁,患湿疹已有2年,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虽然有所好转,但全身皮肤依然瘙痒明显,尤其是夜间无法正常睡眠,常常抓得浑身伤痕,夏天根本无法穿裙子和短袖。大便每日2次,经常不成形,对尘螨、鱼虾、芒果、青霉素、金属等均过敏。她听说江苏省中医院有个传统特色疗法中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就诊。结合其体质,医生开出了雷火灸、刮痧、放血疗法、自血疗法结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案。一次治疗后李女士四肢、背部湿疹瘙痒感有所好转,夜间不需要拼命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为了巩固治疗,之后每周治疗一次,两个月后,原来成片的湿疹范围明显缩小,夜间安然入睡,大便每日一次,有时候还有香蕉状大便。她逢人便说,中医传统疗法治好了她的顽疾。走进位于医院门诊四楼E区的传统特色疗法中心,氤氲的艾香扑面而来,宽敞整洁具有浓郁中医文化氛围的候诊区,设计典雅,墙上悬挂的中医特色疗法的起源,养生科普的展示,使患者置身于此感受到浓浓的中医文化氛围。中心主任刘兰英介绍,中心整个区域共有12间诊室,为了方便集中诊疗,进一步传承经典,创新特色,分特色灸法治疗室、特色罐法治疗室、刮痧治疗室、微针治疗室、特色刺法治疗室、手法治疗室、中医康复评估室等。“中心运行一年半以来,临床疗效较好,病人纷至沓来。”刘兰英主任表示,回归传统特色疗法,解决患者疾病问题是我们的目标,下一步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传承创新,将开设盛氏针法传承室、 特色灸法传承室、针灸戒烟、哮喘康复、脊柱侧弯康复门诊,同时还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如四季养生、传统功法如八段锦等,让古老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绽放新的异彩!
29
2024-09
鲍超主任团队“调肝熄风”针法治疗抽动障碍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属于神经障碍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开始于头面部肌肉,以眨眼、皱眉、耸肩、咧嘴、扭颈为特点,症状后期加重,逐渐发展至躯干、四肢。    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相关病名的记载,但与典型症状相似疾病的病名见于诸多医家的著作,如“抽搐”“筋惕肉”“蠕动”“动掣”“肝风证”等。   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因“风”而起,病位在肝,如宋代著名儿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本病病因阐述为“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儿不能任,故目连剖也。”明代医家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指出“颤、摇也;振,动也……风颤者,以风入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而摇,手足颤掉也。”    “调肝熄风”针法为全国名老中医吴旭教授所创。吴旭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因为调护、教养不当,或者是遇惊吓、紧张、学习压力等情况而导致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阴虚阳浮、肝风内扰进而发病,故选取调肝熄风为其治疗大法。    “调肝熄风”针法主穴常取肝俞、风池、合谷、太冲;配穴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夹痰者,配伍丰隆;夹心火者,配伍内关。  方义:肝俞,风池为调肝效穴,肝俞为肝脏经气输注汇聚之处,能够调节肝脏之虚,“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表明肝脏与情志密切相关,故针刺肝俞能够调肝经气血,平肝阳,调理情志。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治风要穴。肝胆互为表里,泻风池能通调肝胆经气,使肝阳得潜,无以化风。 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合谷配伍太冲,两者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降一升,相互为用,可调节气血及机体阴阳平衡。 百会,位于一身之巅,诸阳之会,涌泉位于足底,气血之始发部位,二者上下配合,使阳随阴降,阴随阳升,以达到阴阳调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二者相配可健脾养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以濡养肝阴,肝阴制阳,肝风可平。诸穴共奏调肝熄风之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