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活学活用,以“经典”调精气神;火眼金睛,用“经验”辨真伪劣
作者:薛高旭 时间:2025-10-21

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由我院多个老药工工作室与药学部联合打造的“学经典,用经典”系列学术活动第期,暨“品鉴百草”第期,于10月15日在医院319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将继续以“理论学习与实践鉴别”相结合的模式,为中医药同仁搭建一个深度交流、教学相长的平台。活动伊始,由庞会明主任主持开场,引导大家进入这场知识的探索之旅。

本次活动聚焦两大核心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构筑完整学习闭环

一、 张倩老师主讲:《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顺应天时,涵养身心

17fba42ac40a13204e7a53c33cb57f68.jpg

经典是临床的灯塔,指引着中医药人前行的方向。本期经典研读环节,张倩老师带领大家深入研读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

本篇是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思想的精髓所在。张倩老师系统解读了该篇章论述人体应如何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律动,主动调整精神意志、起居作息与饮食情志。她深刻阐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核心理念的深层内涵与实践方法,揭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

此次讲解不仅是对古籍的文本梳理,更旨在搭建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临床的桥梁,引导同仁们将“顺时养生”的法则灵活运用于亚健康调理、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及健康宣教等实践中,从而全面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调护水平,让经典真正“活”在当下。

张倩老师讲解结束之后由全国老药工姚毅进行总结,姚毅主任认为我们人体应顺应四时的自然律动,将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同步起来,最终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同时将人体引申到我们的中药也是一样的道理,药材也是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律动,因此我们的采收时间对药材质量至关重要。

二、 廖延武老师主讲中药品种鉴别——明辨真伪,火眼金睛

6cb80ae2e707c3e150cd8ba87a3ce760.jpg

药材好,药才好。精准的药材鉴别是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的根本前提。在备受期待的“品鉴百草”环节,饮片库房的廖延武老师聚焦栀子、独活、延胡索、地骨皮、紫苏叶这五临床常用且易混淆品种,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中药鉴定课

他从外形、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结构、气、味等多个关键鉴别维度入手,进行系统梳理与对比讲解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多感官体验,让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直观的鉴别技能。

廖延武老师讲解结束之后由黄亚威主任进行总结,黄亚威主任问了PPT中的栀子是来源于江西还是福建?我院的地骨皮来源于枸杞还是宁夏枸杞的根皮?等问题,并进行相应解答助力广大药师、医师同仁练就“火眼金睛”,共同筑牢中药质量的坚实防线,为患者的用药安全与临床疗效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活动最后由庞会明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再次强调,“学经典”是为了“用经典”,“鉴百草”是为了“固根基”。本次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体现。让我们将今天的收获带回岗位,以经典指导临床,用真知保障药效,持续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