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金陵,药香满城。10月24日至25日,一场聚焦中药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全国老药工技艺传承学习班”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中心举办。本次传承学习班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江苏省中医院继续教育委员会承办。旨在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传承人才,推动老药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自北京、广东、浙江、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的全国老药工、中医药专家学者,以及青年药师百余人齐聚一堂,共绘中药传承发展新蓝图。

全国老药工姚毅、曹俊岭、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调研员王卫红分别致辞,致辞中强调了老药工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潜心学习,学以致用;第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第三,肩负使命,薪火相传并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开班启幕:在规范与创新中筑牢传承之基
10月24日上午,传承班在庄严的开幕式后正式启动。首场报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曹俊岭书记带来《标准化助力中药药事管理》,他从管理规范、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了标准化在中药药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药科大学的余伯阳教授以《传承创新,中药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以麦冬、山药、地黄等中药为例强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必须融入现代科研方法,推动中药理论与技术的双向突破。广东省中医院的林华主任分享了《岭南中药炮制技艺的特色与传承》,从岭南医学的发展、炮制特色技术、炮制特色饮片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地域炮制流派的独特工艺与文化内涵,彰显了“一方水土一方药”的生动实践。杭州市中医院的陈红梅主任在《中药临方制剂的应用与实践》中,从中药临方制剂的应用背景、制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讲解了中药临方制剂的调配要点与工作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多维探讨:从药材流变到质量溯源
10月24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狄留庆教授以《中药传统制剂与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传统剂型的演变与现代转化路径,强调“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理宗”,剂型创新不能脱离药性本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闫国强老药工在《经典方中中药材的古今变化》中,通过对比分析古今中药材的基原、入药部位、炮制方法、道地性、剂量、配伍等方面以及外来物种对中医药的影响,提醒大家在经典方应用中须注意药材的“时代性”,只有理解这些变化,才能更好的去传承经典。江苏省中医院的张先林老药工则围绕《术的前世今生》,深入解析了苍术白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与使用流变,对苍术与白术的基原、性状、功效、道地性、炮制加工、名方应用等多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在展现出中药知识的动态发展。在《中药饮片产地溯源和质量评价研究》报告中,张倩主任通过中药饮片产地溯源工作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经典案例、质控体系、临床应用等多方面阐述了中药饮片产地溯源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从技术层面提出构建质量追溯体系的具体方法,为提升饮片质量提供了可行方案。

回归经典:从典籍中寻找本草灵魂
10月25日上午,全国老药工技艺传承学习班进入经典与临床融合的学习阶段。姚毅主任在《读经典,识中药》中引导学员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典籍中重新认识中药的本真属性,强调每个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天气地味,道地药材更能体现这样特质,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中药药性,并应用于质量控制与临床中。刘健主任以《从本经谈中药药性与临床诊疗》进一步延详细阐释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并以柴胡、炙甘草为例,进一步解释了中药药性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实现“以药性指导临床,以临床验证药性”的闭环认知。薛钧书记在《中医医生二三言》中强调,以临床的案例来诠释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并提出经方中中药的煎煮方式与中国药典相矛盾等问题,希望药师们能从“机械的执行者”转变为“有思想的决策者”。最后由庞会明主任在《老药工工作室建设经验交流》中从老药工传承工作室项目介绍、建设目标与底层逻辑、江苏省中医院老药工的源流、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以及建设中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分享了江苏省中医院老药工工作室的建设内容,为各地开展传承工作提供了样板。

实地参访:触摸技艺的温度
10月25日下午,最后组织学员赴江苏省中医院制剂研发中心实地参观。由田立元主任和倪昌荣主任负责讲解,从中心展示区的明显制剂到核心制造车间再到存储仓库,通过近距离观察传统制剂流程与现代研发平台的结合,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传统医药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为本次学习画上了圆满句号。

结语:薪火相传,续写本草新篇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守正与创新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本次传承班搭建的不仅是一个学习平台,更是一个孕育希望的摇篮。本次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经典到前沿、从技艺到管理的全方位内容。每一位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中药文化的守护人;每一位学员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即将奔赴一线的接力者。传统不褪色,技艺不失传。在老药工与青年一代的手中,中药这门古老而鲜活的学问,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