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9
2024-09
体寒怕冷,手脚冰凉?省中医院这些神奇的“中医绝活”帮你暖起来
25岁的南京市民赵女士最近升级成为一位新手妈妈,可爱的宝宝刚满两个月。初为人母本是一件喜事,但她却高兴不起来,自从产后就突然感觉四肢关节痛,走路时足底疼痛明显,手脚冰凉,用她的话说“冷到了骨子里”。从那以后,她房间温度始终保持在26度以上,夜间离不开电热毯,这才好受些。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关节痛怕冷始终难以缓解,听说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效果不错,11月中旬,刘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江苏省中医院传统特色疗法中心。刘兰英主任中医师为其检查后,发现刘女士性激素水平、免疫八项、甲状腺功能等检查结果正常,排除了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考虑为产后感受风寒,气血亏虚所致,于是建议其做督脉灸治疗,每周一次。仅两次治疗后,刘女士惊喜地发现四肢关节痛、怕冷的症状明显好转,手脚也暖和了许多,有时夜间不开电热毯也可以睡着了。“不打针不吃药,就达到了治疗的效果,中医特色疗法真是太神奇了!”据了解,中医特色疗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传统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了方便患者就诊,将具有渊源历史根基的中医特色疗法造福于更多的百姓,2020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成立了传统特色疗法中心,中心启用以来,围绕医院“四专”优势,以专科、专病相结合,专药、“专法”相结合,开展100多种传统疗法,辨证施治,来此诊疗的患者无不称赞。尤其入冬以来,到传统疗法中心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像刘女士这样体寒怕冷的患者约占3成左右。中心主任刘兰英介绍,造成冬季手脚冰凉的原因很多,比如寒气伤阳、素体阳虚、气血亏虚等等,在日常调理时应辨明原因,才能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妨试试神奇的中医特色疗法。一、老年性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等,一般在50岁以后发病。老人年由于肝肾不足、阳气衰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多个骨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的情况,伴随四肢怕冷,以双下肢为主,如腰、膝关节、踝关节。冬季常常需要穿着厚袜子或者开着电热毯睡觉。关节核磁共振提示关节退变,少量关节腔积液。中医绝活:如果免疫五项、血沉等在正常范围内,四肢关节可用雷火灸结合特色疗法中心熬制的个性化药油进行药棒穴位按摩。雷火灸功效:温经通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适用人群:干眼症、儿童假性近视、鼻窦炎、腰痛、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药棒穴位按摩功效: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散寒止痛适用人群:脊柱及四肢骨关节炎、慢性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肌筋膜炎、亚健康状态等。二、免疫系统疾病或代谢异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低下,通常表现为全身怕冷,关节疼痛。中医绝活:调节督脉以提升人体阳气,可用督脉灸治疗。也可用脐灸,热量通过神阙穴(肚脐)向腹部渗透,甚至在腹部扩散。脐灸功效: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防病健体适用人群: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肥胖;湿气太重引起的面部油光、失眠多梦、口淡无味、头重如裹等;女性常见的经期腹痛、经量少且色黑、手脚冰凉、全身怕冷等。三、亚健康状态年轻人夏天贪凉,喜欢吹空调、过食生冷食物、长期穿短裙,导致素体虚寒,或是产后气血亏虚,到了冬季四肢冰冷的情况较多。中医绝活:如果免疫五项在正常范围内,HLA-B27阴性,可以采用督脉灸(俗称火龙灸)治疗。督脉灸功效:益肾通督、温肾壮阳、补益气血、行痹止痛适用人群: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痛经;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肠炎等。四、伴有大便粘滞、失眠等症状四肢怕冷合并大便粘滞,进食生冷食物后容易出现稀便,腹痛。舌淡暗体胖边有齿痕,脉细,属于脾胃功能失调。中医绝活:可用腹部任脉蜡疗结合背部夹脊穴及足三里穴刮痧治疗。晚上洗完澡后在神阙穴(肚脐)贴敷膏药,早晨起来去掉,进一步维持疗效。蜡疗功效:消除肿胀、加深温热作用、松解粘连,软化瘢痕适用人群:肌肉、韧带的扭挫伤,手术后局部粘连、瘢痕、烧伤、冻伤后遗症、腱鞘炎、滑囊炎、各种关节炎、慢性胃肠炎、以及长期伏案工作引起的颈肩腰腿疼痛、黄褐斑、皱纹等人群。 
29
2024-09
这里,传统疗法近百种且原汁原味,秋冬不少病适合! 探访省中医院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中心
2020年 4月,江苏省中医院在门诊四楼E区设立了传统特色疗法中心,团队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试运行一年半,吸引了来自省内外患者,辐射福建、甘肃、贵州等省。时值季节交替,中心迎来了就诊高峰,为何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广受青睐,该中心有哪些秘笈,9月20日上午我们走进中心进行探访。张先生今年50多岁,因长期伏案导致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多家医院诊治,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医生让其手术治疗 。“2020年 5月,经朋友介绍找到中心主任刘兰英,刘主任根据我的病情,采用雷火灸外加中药口服,手法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现在我定期来这里进行巩固治疗” ,当天上午,正在传统特色疗法中心治疗的张先生高兴地说。“我之前失眠很严重,是刘主任精湛的技术帮我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顽疾,我现在好多了”一旁正在治疗的黄女士感激地说。中医特色疗法历史悠久。据记载,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古人利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砭石疗法”。《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 药熨、敷药等外治法。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也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 。“我们致力于多发病常见病的应用,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临床表现,整合中医特色疗法,发扬中医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中医特色疗法植根于患者心中”中心主任刘兰英说。中医传统疗法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运用于临床中也遵循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可个性化治疗。为了方便病人集中区域治疗,医院结合专病+专家+特色疗法,采取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省中医院传统特色疗法中心可开展100多种传统疗法,其中三十余种中医特色疗法广受欢迎。中心主任刘兰英介绍,目前常用的特色疗法有:督脉灸、雷火灸、动力灸、热敏灸、脐灸、灯火灸、麦粒灸。拇指药罐、药酒涂擦、药棒穴位按摩、中药溻渍、中药热奄包。放血疗法、小针刀、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贴敷疗法。耳针、腕踝针、眼针、浮针。李女士今年32岁,患湿疹已有2年,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虽然有所好转,但全身皮肤依然瘙痒明显,尤其是夜间无法正常睡眠,常常抓得浑身伤痕,夏天根本无法穿裙子和短袖。大便每日2次,经常不成形,对尘螨、鱼虾、芒果、青霉素、金属等均过敏。她听说江苏省中医院有个传统特色疗法中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就诊。结合其体质,医生开出了雷火灸、刮痧、放血疗法、自血疗法结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案。一次治疗后李女士四肢、背部湿疹瘙痒感有所好转,夜间不需要拼命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为了巩固治疗,之后每周治疗一次,两个月后,原来成片的湿疹范围明显缩小,夜间安然入睡,大便每日一次,有时候还有香蕉状大便。她逢人便说,中医传统疗法治好了她的顽疾。走进位于医院门诊四楼E区的传统特色疗法中心,氤氲的艾香扑面而来,宽敞整洁具有浓郁中医文化氛围的候诊区,设计典雅,墙上悬挂的中医特色疗法的起源,养生科普的展示,使患者置身于此感受到浓浓的中医文化氛围。中心主任刘兰英介绍,中心整个区域共有12间诊室,为了方便集中诊疗,进一步传承经典,创新特色,分特色灸法治疗室、特色罐法治疗室、刮痧治疗室、微针治疗室、特色刺法治疗室、手法治疗室、中医康复评估室等。“中心运行一年半以来,临床疗效较好,病人纷至沓来。”刘兰英主任表示,回归传统特色疗法,解决患者疾病问题是我们的目标,下一步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传承创新,将开设盛氏针法传承室、 特色灸法传承室、针灸戒烟、哮喘康复、脊柱侧弯康复门诊,同时还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如四季养生、传统功法如八段锦等,让古老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绽放新的异彩!
29
2024-09
鲍超主任团队“调肝熄风”针法治疗抽动障碍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属于神经障碍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开始于头面部肌肉,以眨眼、皱眉、耸肩、咧嘴、扭颈为特点,症状后期加重,逐渐发展至躯干、四肢。    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相关病名的记载,但与典型症状相似疾病的病名见于诸多医家的著作,如“抽搐”“筋惕肉”“蠕动”“动掣”“肝风证”等。   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因“风”而起,病位在肝,如宋代著名儿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本病病因阐述为“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儿不能任,故目连剖也。”明代医家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指出“颤、摇也;振,动也……风颤者,以风入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而摇,手足颤掉也。”    “调肝熄风”针法为全国名老中医吴旭教授所创。吴旭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因为调护、教养不当,或者是遇惊吓、紧张、学习压力等情况而导致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阴虚阳浮、肝风内扰进而发病,故选取调肝熄风为其治疗大法。    “调肝熄风”针法主穴常取肝俞、风池、合谷、太冲;配穴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夹痰者,配伍丰隆;夹心火者,配伍内关。  方义:肝俞,风池为调肝效穴,肝俞为肝脏经气输注汇聚之处,能够调节肝脏之虚,“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表明肝脏与情志密切相关,故针刺肝俞能够调肝经气血,平肝阳,调理情志。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治风要穴。肝胆互为表里,泻风池能通调肝胆经气,使肝阳得潜,无以化风。 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合谷配伍太冲,两者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降一升,相互为用,可调节气血及机体阴阳平衡。 百会,位于一身之巅,诸阳之会,涌泉位于足底,气血之始发部位,二者上下配合,使阳随阴降,阴随阳升,以达到阴阳调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二者相配可健脾养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以濡养肝阴,肝阴制阳,肝风可平。诸穴共奏调肝熄风之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