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携手 银龄医者情暖高原
----我院三位退休专家赴青海省志愿服务行动
在祖国广袤的版图上,江苏与青海虽相隔千里,却因一群银龄志愿者紧密相连。在江苏省民政厅发出志愿服务青海的号召下,这群退休的专家志愿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开启了为期30天的青海志愿服务行动。今年4月下旬,江苏省民政厅发来了关于组织2025年“苏青银龄行动”老年志愿服务的通知,我院原检验科主任技师贾宁人、原护理部科护士长徐中芹、龚秀琴等一群退休前曾在医疗领域发光发热的专家们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后又在全省报名者中经过严格的挑选和体格检查,三位主任都荣幸的被选中。经过一天的集中培训后,6月11日,23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医疗专家告别家乡,乘飞机奔赴青海省海东市。平均年龄63岁的他们都来自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及社会工作等领域,这次的“苏青银龄行动”将在当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帮扶,通过“传帮带”模式助力当地提升专业水平,致力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以江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当地的医护人员搭建起成长的阶梯。志愿者们抵达青海后,得到了江苏、青海两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迅速与服务单位对接。对接过程中,志愿者们与各单位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进行交流,详细介绍自身的专业背景和服务计划,深入了解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以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可是,初到青海,高原反应如影随形。一个星期里,鼻腔时常出现血丝,喉咙干得仿佛要冒烟,稍微增加运动量,胸闷气短的症状便接踵而至。但这些困难并没有磨灭志愿者们的热情,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坚持开展志愿服务。贾宁人主任一到那里就参了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5月份质控会议,通过质控会议了解科室的一些基本情况,在会上提出检验质量指标目标值建立的意义,针对不达标指标提出具体改进措施,解答了科室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龚秀琴护士长被分在青海省残联,服务的主要对象主要是残障儿童,在这个特殊幼儿园里,以听障、自闭还有部分智障的儿童为主,一共43名。看着那些孩子,龚老师心里真的不是滋味。为了做好志愿服务,结合她自身的专业特长,迅速的制定了这一个月的工作计划,得到了残联领导的认可。每天从住的宾馆到福利院,龚老师需要乘坐50分钟的公交车,每天不仅为智障、自闭症儿童不仅提供专业的辅助指导,还用耐心和爱心,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带去温暖与希望,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引导他们逐步融入社会。半个月下来,与孩子们的深入接触交流,反复训练他们的语言功能,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龚老师却不觉得辛苦,认为做这样的公益活动感觉很充实很值得。徐中芹护士长作为海东分队志愿者,一到当地就参加了海东市民政局组织的各支援单位和志愿者的见面座谈会,会上进行了自我介绍和表态发言。会后被分到海东市高原康养中心,与该中心的管理团队进行面对面交流,并深入康养区与护士长进行实地交流和现场指导。该中心刚成立一年多,硬件设施还是比较完善,但护理团队却比较年轻,管理经验和工作热情相对薄弱,在与院方领导沟通初步达成共识,确定了优先帮扶的项目和初步计划。在青海的每一天,三位主任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时长达到七个小时。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们毫无怨言,每天都在微信群内及时汇报工作,分享心得体会,当看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帮助到当地群众,推动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时,一种强烈的价值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在这段志愿服务的日子里,他们不仅为青海当地的医疗事业贡献了力量,更架起了苏青两地医疗交流的桥梁。他们将江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了青海,促进了两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融合,用行动诠释了无私的奉献的精神,在青海的大地上书写着动人的篇章。他们虽已退休,但依然心怀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深化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绘就温暖底色,带着医者仁心的崇高信仰,跨越千里山海,把浓浓的大爱精神种植在高原之上,从此生生不息!